当前位置: 首页 > 信息中心 > 新闻资讯 > 大理: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乡愁文化中心、中国最美乡愁带
大理: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乡愁文化中心、中国最美乡愁带
大理旅游集散中心(集团)有限公司 / 2021-08-27


乡愁是院子里婆娑的树影

是母亲手中的一缕饭香

是故乡一抔温热的黄土

是寂静夜里的心潮涌动


乡愁是家国情怀

是文脉延亘,是精神依归

 

 ——《乡愁中国》

 

 

 

8月23日,大理州乡村振兴与乡愁文化新闻发布会在大理国际会议中心举行。近年来,大理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,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州的“四件大事”之一来抓,围绕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总要求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各项工作始终保持走在前列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明显提升,切实让“农村人待得住、城里人喜欢来”的大理乡愁味更浓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采取“九强化”措施

大理乡村振兴开局良好

 

 

 

?强化组织领导,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。出台了“加快推进全州农业农村现代化”等系列政策文件,编制了全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纲要、三年行动计划等配套文件。

 

?强化历史担当,决胜高质量脱贫目标圆满实现。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,“挪穷窝”、“斩穷根”,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,困扰大理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。

 

?强化典型引路,乡村振兴试点成效显著。初步探索形成了大理市古生村“活化乡愁”、漾濞县光明村“五五模式”、洱源县佛堂村“农文旅融合”等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可持续的经验和做法。

 

?强化产业振兴,特色农业发展蹄疾步稳。扎实推进“一县一业”“一镇一特”“一村一品”,核桃、蔬菜、水果、中药材、乳业及肉牛等产业特色优势不断彰显。

 

?强化人才振兴,内培外引力度持续加大。充分利用教育部对口帮扶的智力优势,加强优化本地管理人才、技术人才培养,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。

 

?强化文化振兴,乡风文明焕发新彩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,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。

 

?强化生态振兴,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碧水、蓝天、净土“三大保卫战”频频告捷。

 

?强化组织振兴,农村基层基础不断夯实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,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,积极构建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,农村更加和谐稳定。

 

?强化乡村建设,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年提升。12县市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部通过验收,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实现提质达标,城乡居民医疗保险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步提升。

 

突出“九着力”实践

大理乡愁实践不断出彩

 

 

 

?着力创建大理洱海海西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。围绕打造“世界级田园综合体、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”以及将海西片区创建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、“中国最美乡愁带”等要求,启动海西“风花雪月大家园、乡愁中国新画卷”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工作,重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和乡村建设“六大工程、三十项行动”。

 

?着力实施“十百千”乡村振兴示范工程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力争创建1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乡镇、1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、1000个以上美丽村庄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示范引领。目前正在加快开展规划布点等工作。

 

?着力开展“乡愁·大理”文化交流。组织召开座谈会,深入探讨“乡愁·大理”的丰富文化内涵,对建设“留得住绿水青山,记得住乡愁”的美丽幸福新大理提供重要参考。

 

?着力创办乡愁研究院。由大理州人民政府、华中师范大学、大理大学三方共同发起筹建了“大理乡愁研究院”,突出研究阐释“乡愁”深刻内涵,深化“乡愁”理论体系,就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,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乡村发展和理论研究机构,向世界讲述“中国乡愁实践”的“大理样本”。

 

?着力规划建设古生乡愁小镇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,以乡愁体验为特色,规划打造集研学教育、生态观光、文化体验、绿色生活、红色精神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首个乡愁文化特色小镇。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有序推进。

 

?着力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研讨。组织召开乡村文化振兴研讨会,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推动大理乡村文化振兴开展深入研讨,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理念、新方式、新机制。

 

?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。双廊等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,沙溪等11个乡镇被评为省级旅游名镇,东莲花等20个村被评为省级旅游名村。大理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(市)。

 

?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传统村落。以大理、巍山、剑川历史文化名城条带为主轴,以沿线名镇、名村、传统村落、历史文化遗存、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为发展肌理,统筹推进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连片保护利用传承示范带建设。

 

?着力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。出台了《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》。建成非遗保护利用设施233处和剑川木雕、白族扎染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、非遗馆6个,白剧等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取得新的成果。

 

发布会上,大理市、洱源县、剑川县分别就古生村、佛堂村、鳌凤村3个乡村振兴州级试点“乡愁实践”作了发布。

 

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乡村振兴州级试点

“乡愁”实践

 

 

 

“古生,是一个充满浓浓乡愁的地方,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,是历久弥新的宜居古镇,是民族和谐的幸福家园”。古生有2000多年历史,明代的福海寺、凤鸣桥,清代的古戏台、龙王庙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,村心的大青树已有300多年树龄。

 

201512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并“立此存照”:“这里环境整洁,又保持着古朴形态,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,记得住乡愁。”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,始终以“守住青山绿水、留住最美乡愁”为指引,把保护洱海“母亲湖”作为留住“乡愁”的生命线,将乡村振兴试点作为唤醒“乡愁”记忆的实验田,探索出了古生“乡愁”的实践经验。

 

 

抓规划、明方向,留住“乡愁”之基。抓生态、护环境,留住“乡愁”之本。抓建设、重传承,留住“乡愁”之魂。抓产业、促转型,留住“乡愁”之脉。抓民生,强基础,留住“乡愁”之根。抓治理、保和谐,留住“乡愁”之源。

 

下一步,将紧紧围绕把古生打造成“中国美丽乡愁第一村”和“乡愁文化发源地”的目标,加快古生乡愁小镇建设步伐,让古生成为每个人“乡愁的诗和远方”。

 

 

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,大理州将依托大理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、生态优势,保持定力,借助外力,守正创新,久久为功,努力将大理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乡愁文化中心以及生态带、文化带、发展带有机统一的中国最美乡愁带。

 

信息来源:大理融媒

编辑:闫自书

 

 

 




来源:大理旅游集散中心(集团)有限公司

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1号